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价值,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创新团队”于11月10日、23日以及12月2日、15日下午在文理楼445、459举办了四次“《论语· 侍坐》中的理想教育工作坊”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活动由团队负责人石超副教授主持,参加活动的还有张会芸副教授、何大海特任教授、刘继元老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的部分研究生。四场活动均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通过精读经典和开放讨论,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互动,加深了全体参与者对经典的理解。
《论语》“侍坐”章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经典价值,此次研讨活动在深度精读经典的过程中,秉持笃定沉稳、精准探索、扎实推进的理念与方式,成功发现了更多极具探索价值的学术研究选题,并对过往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机整合与同步推进。在四次研讨会进程中,石超副教授、张会芸副教授、何大海特任教授和刘继元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学养与独特视角,为研讨会提供了极具创新性的解读路径,极大地推动了研讨内容的深入与拓展。经过四次研讨,团队齐心协力为下一步的科研写作发掘出了如下核心议题:1.“浴乎沂” 中 “浴” 之礼仪内涵新探:以 “颂” 为视角的阐释。2.“咏而归” 之 “滂而馈” 义理正析。3.“何伤乎?”中“伤”字深意解读。4.曾点之志:生活情境与政治向度的双重解读。5.曾点对孔门形下政治理想最高阶的诗意化呈现之解读。6.孔子“喟然与点”背后的“无言之志”所蕴含的孔门形上终极理想。
本月顺利开展的四次研讨会成效显著,活动现场气氛高涨,研讨内容深入且富有建设性,为与会者构建起一座相互学习、彼此启发的学术桥梁,有力促进了知识的交融与思想的碰撞。在对《论语》“侍坐” 章的深入探讨中,参与者们的理解得以深化,不仅为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辟了新路径,更为开展团队协作式科研活动提供了成功范例。展望后续工作,此类研讨会将持续推进,以期在潜心涵泳原典的过程之中,真正做到回应并落实党中央“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号召,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