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创新团队”举办学术研讨活动

作者:石超 王文哲责任编辑:单晓慧审核人:司江伟发布时间:2025-04-07浏览次数:10

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创新团队”于32日、17日下午在文理楼459举办了两次“《论语· 侍坐》中的理想教育工作坊”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活动由团队负责人石超副教授主持,参加活动的还有何大海特任教授、刘继元老师、朱玉杰老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方向的部分研究生,师生共同围坐、研读原典,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各位老师凭借各自在相关领域的深厚造诣和独特见解,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学术指导和启发。

在本学期的两次研讨活动中,石超老师首先回顾了上学期的研读成果,并规划了本学期的研读内容及研读重点。此外,石超老师与何大海特任教授、刘继元老师、朱玉杰老师进一步对“侍坐章”中的教育理念进行剖析解读,指出孔子的教育策略与态度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具有不可或缺的启示意义。在后续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踊跃参与其中,纷纷阐述个人对于研读内容的独特见解。研读活动围绕着与《论语》“侍坐章”的相关书籍展开,包括:1.对李零的《我读<论语>》相关内容进行研读;2.对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相关内容进行研读;3.对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相关内容进行研读;4.对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进行研读。具体深入探讨并定论了如下议题:1.“侍坐”章中师生言志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性问题;2.四子志向与自身能力的匹配程度及其属性问题;3.孔门对两种狂者人格的定性与评价问题;等等。

本学期两次研讨活动,气氛热烈,探讨深入,不仅加深了参与者对《论语》“侍坐章”的领悟,也为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辟了新视野。通过此次活动,参与者们共同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展望未来,此类活动将继续举办,并且要始终紧扣“第二个结合”的时代命题,以议题式研读为引擎,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意义的经典传统文化著作展开研读,引导学生在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讨,贯通典籍解码与现实观照的双向通道,既培育深谙文本肌理的“文化基因破译者”,更淬炼能够运用先贤智慧回应社会热点的“文明方案设计师”,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